

盾构机,被誉为地下蛟龙,其强大的挖掘能力使得地铁、铁路、公路隧道的建设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盾构机几乎完全被国外巨头垄断,直到我国自主研发的盾构机横空出世,才终于打破了这一局面。
中国的盾构机之路
技术垄断的枷锁
技术盾构机是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装备,不可或缺。正是因为这种高科技装备,我们国家才能在各类复杂工程中披荆斩棘,开创辉煌。我们国家也曾经因为缺乏这种技术,受尽了别人的脸色,甚至还遭到了勒索。
1997年,为了全面发展,我国决定建设西康铁路。这条铁路的规划中需要穿越秦岭,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秦岭蜿蜒崎岖,如何在这样一座大山中挖出一条长达18.46千米的隧道,成了当时专家们所要面临到的一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盾构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当时的盾构机市场已经被美国、日本和德国完全垄断,中国想要购买,别说是买了,连申请购买的资格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因为那时中国被列在他们的禁运名单上。
引进的艰难
1994年,上海跨越黄浦江的地铁隧道建设中,我国首次引进了进口盾构机,这是一台日本制造的直径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这次引进也遇到了诸多挑战。
日本盾构机设计要求最小覆土厚度为10米,而该项目的实际情况是最小覆土厚度只有7米。当时日本人认为实际情况与他们的设计理念不符,便拒绝开工。这让项目方焦急万分,之后中国工程师们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但日本人却不予理会,他们担心如果按照中国方案进行,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日本盾构机的声誉。最终,中方保证所有项目问题由中方负责,日方才同意让中国工程师参与进来,而中国工程师也成功解决了问题。
自主研发的决心
1997年,在西安至安康的西康铁路建设中,一段18.46公里长的秦岭隧道成为巨大挑战。我们不得不从德国购买两台二手盾构机,总共花费了7亿人民币。更令人愤怒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我们还得花高价请德国团队来维修,每小时的人工费高达600-800欧元。

不仅如此,德国工程师为了防止我们偷学技术,甚至在维修的时候还拉起了警戒线,不允许中国工程师靠近。这样的经历,让中国工程师们感受到莫大的耻辱,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必须自主研发盾构机的决心。而这份决心也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最终迎来了自己的盾构机时代。
自主研制的突破
中国在决定自主建造盾构机之前,这项技术长期被德国、日本等国家垄断。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无异于在险峻山峰上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2001年,中国将盾构机研发计划列入863重点工程。这一决定象征着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当时,中铁隧道集团被指定为项目的牵头单位,组建了一个由18人组成的精英研发小队。
这18人分别来自地质、土木、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控制和测量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一起展开了联合攻关。当时的德国却轻蔑地宣称,即便给中国100年,也无法掌握这项技术。
对于这些不屑一顾的言论,中国并没有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