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今中国社会,生不生孩子的话题,总会引发激烈的讨论。年轻人的恐婚恐育思潮,与老一辈养儿防老、生了孩子,人生才完整的传统观念不断碰撞,双方各执一词,互相难以说服,但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具体因素,生育对女性、家庭产生的真实影响,却鲜少得到全面客观的呈现。

蒋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个00后孩子的妈妈。作为一名出生于70年代末的女性,蒋莱认为,生孩子于她们这代女性,几乎是无可回避的任务,至于生育之后会遭遇什么,却无人问津。亲身经历了无穷无尽的思虑操心,以及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的艰难后,蒋莱爱套用亦舒的婚姻犹如黑社会论来描述生育后的感受:没有加入的人总不知其可怕,一旦加入又不敢道出它的可怕之处,故此内幕永不为外人所知。
2013年,我国颁布单独二孩政策,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蒋莱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加入二孩妈妈阵营,丈夫和儿子也多次提出希望她能再生一个孩子(弟弟)。家庭内外热火朝天的生育氛围令蒋莱困惑:难道仅仅获得允许,我们就应该生孩子吗?生育对女性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蒋莱决定,以学术探索化解自身纠结。从2017年开始,她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洋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七年间调查走访了40多个生育了一孩至三孩的家庭,探究女性生育决策的过程、当代有孩家庭70末80初的被访者,她们毕业和初入职场时赶上中国GDP的高增长年代,在住房收入比值尚合理的阶段踏准了买房节点,甚至在不限购的年代买了多套房,完成了很多90后、00后无法企及的资产积累,可以说是为生育决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育驱动力:害怕失独、手足相伴
不少被访者生二胎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失独。还有一个被频繁提及的理由是,两个孩子好作伴。父母百年之后,手足之间能互相扶持,互相依靠——这也是沈洋老师生二胎的最大动力。
至于养儿防老的说法,在这一代父母中已经很少听到了。如今坊间的流行表达是孩子是指望不上的,我们也觉得自己老了肯定会去住养老院。
父母支持至关重要
经济能力以外,来自父母的抚育支持也是这批女性生育二孩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的帮助不光降低了她们的家务以及育儿成本,也保证了她们可以全职工作。因此,一些人在生二孩前会和母亲商量讨论,在得到母亲的支持后,才会着手实施。
研究者的选择
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两位研究者也做出了不同的生育选择。蒋莱最终没有选择再生二胎,而此前未婚未育的沈洋,如今已经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她们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打破女性生育的黑箱,为生或不生这一难题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参考。

正如蒋莱所说,生育是一个复杂且个人化的决定,没有一刀切的答案。希望文章能够为女性提供更多信息和支持,帮助她们做出对自己和家庭最有利的选择。
发表评论